節瓜料理: 選購保存秘訣、經典食譜三巨頭與創意清單全攻略


認識我的廚房好夥伴:節瓜

老實說,一開始我也分不清它叫夏南瓜、櫛瓜還是翠玉瓜(Zucchini),後來才知道在台灣,大家最常叫它「節瓜」。它的長相很討喜,有常見的綠色,也有鮮豔的黃色,偶爾還能見到圓滾滾像顆球的品種(這個煎起來特別可愛)。

這傢伙簡直是蔬菜界的模範生!熱量低到不行(每100公克大概才17大卡左右),水分多,纖維豐富,還含有維生素C、鉀這些好東西。重點是,它的味道溫和清甜,不會搶走其他食材的風采,但又能在料理中扮演重要角色,絕不是跑龍套的!處理起來也超簡單,洗乾淨、切一切就能下鍋,連皮一起吃口感更好(前提是買到新鮮的),營養也不浪費。你說,這種好夥伴哪裡找?難怪我的節瓜料理總是一道接一道。

常見節瓜品種與特性一覽表
品種 顏色 口感特色 適合料理方式
綠色節瓜 深綠或淺綠 最常見,口感紮實,瓜味較明顯 煎、炒、炸、烤、煮湯、做鹹派都沒問題
黃色節瓜 明亮鵝黃 口感較細緻,味道更清甜柔和 生吃沙拉、涼拌、清炒、烤
圓球節瓜 綠或黃 肉厚實,切圓片煎烤視覺效果好 鑲肉、切片煎烤、切丁拌炒
帶花節瓜 頂端帶黃花(少見) 花朵可食用(裹粉炸超讚!) 花朵可炸;瓜體用途同一般節瓜

選購與保存小撇步(血淚經驗談)

挑節瓜,我的原則是:「挺、亮、小」

  • 「挺」:捏起來要硬挺飽滿,軟趴趴的絕對NG!那表示它水分流失,不新鮮了。我有次貪便宜買了稍軟的,結果切開裡面都纖維化了,口感超差,整條報銷。
  • 「亮」:表皮顏色要鮮亮有光澤,沒有皺紋或明顯瘀傷。黃節瓜的黃要鮮豔,綠節瓜的綠要飽和。
  • 「小」:通常我會選長度在15-20公分左右的,這種尺寸的節瓜通常比較嫩,籽小肉厚。太大的往往中間籽比較多,口感相對粗一些(當然,如果是用來鑲肉或煮湯,大條一點取肉更多也行啦)。

表皮有小絨毛? 這是新鮮的象徵,放心買!

需要削皮嗎? 真的不用!新鮮的節瓜皮很薄很嫩,一起料理營養又方便。除非表皮真的有損傷才削掉局部。

保存嘛,很簡單,用廚房紙巾稍微包一下,放進蔬果冷藏室(塑膠袋不要密封死,留點縫透氣),通常可以放個5-7天。別洗!洗過更容易爛。我試過一次洗好放冰箱,結果第三天就軟爛出水了,真是浪費。如果想放更久?切片或切塊燙熟後冷凍,之後要做燉飯、濃湯或炒蛋直接丟下去,超方便!這招對付颱風天或懶得買菜時超好用。對了,切開沒用完的節瓜,切口用保鮮膜貼緊包好冷藏,儘快用掉。

經典不敗!我家餐桌的節瓜料理三巨頭

好啦,重頭戲來了!分享三道我超常做、家人朋友也超愛的節瓜料理。這些都是經過無數次實戰(跟偶爾的失敗)調整出來的,保證成功率高!

香煎節瓜片佐蒜香檸檬醬

這道超簡單,卻能讓節瓜的甜味完全釋放,是認識節瓜美味的絕佳起點!

  • 食材(2人份):
    • 綠色或黃色節瓜 1條 (約250g) - 顏色混搭更漂亮
    • 橄欖油 1大匙
    • 大蒜 2瓣 (切末)
    • 檸檬汁 1/2顆量 (約1大匙)
    • 檸檬皮屑 少許 (增加香氣,沒有可省略)
    • 乾燥奧勒岡葉 (或義式綜合香料) 1/4小匙
    • 鹽 適量
    • 黑胡椒 適量
    • 帕瑪森起司粉 (可選,刨一點在上面超級提味!)
  • 做法:
    1. 準備節瓜: 節瓜洗淨擦乾,切成約0.5公分的圓片。太薄容易煎過頭軟爛,太厚中間不容易熟透。0.5公分是黃金厚度!
    2. 煎香: 平底鍋倒入橄欖油,中火加熱。油熱後,將節瓜片平鋪放入鍋中(不要重疊,分次煎更好)。撒上少許鹽和黑胡椒。煎約2-3分鐘,直到底部呈現漂亮的金黃色。
    3. 翻面續煎: 翻面,另一面也撒上少許鹽和胡椒,再煎2-3分鐘至金黃微焦,節瓜變得略微透明柔軟。用筷子戳一下,能輕鬆穿透就是熟了。盛出備用。
    4. 做醬汁: 同一個鍋子(不用洗,保留節瓜的香氣),如果油不夠可以補一點點。轉小火,放入蒜末炒香(小心別炒焦,大概10-15秒香味出來就好)。倒入檸檬汁、乾燥奧勒岡葉,快速攪拌一下,煮個10秒讓味道融合即可關火。
    5. 組合: 將煎好的節瓜片倒回鍋中,輕輕拌勻,讓每片都裹上香噴噴的蒜香檸檬醬汁。
    6. 盛盤: 裝盤,刨上些許檸檬皮屑增加清新感。喜歡的話,再撒上一點點帕瑪森起司粉,鹹香風味更上層樓!熱呼呼的最好吃。

我的碎念: 這道真的零失敗!重點是火候控制,中火耐心煎出金黃色,不要急著翻面。蒜末容易焦,最後做醬汁時動作要快。這個醬汁配方百搭,煎蘑菇、彩椒、雞胸肉都適用。這絕對是節瓜料理中最能凸顯原味的經典款!

節瓜鑲肉(家常簡易版)

宴客好看又飽足,其實沒想像中難!適合有點時間想玩花樣的週末

  • 食材(2人份):
    • 粗壯綠色節瓜 1條 (盡量選直一點、粗一點的) - 約20公分長
    • 絞肉餡:
      • 豬絞肉 (帶點肥) 150g
      • 洋蔥末 1/4顆 (約40g)
      • 蒜末 1小瓣
      • 麵包粉 (或吐司丁) 1大匙 (幫助肉餡黏合)
      • 牛奶 1大匙 (讓肉餡更嫩)
      • 雞蛋 1/2顆 (小顆的就用1/3顆)
      • 鹽 1/4小匙
      • 黑胡椒 少許
      • 醬油 1小匙 (提鮮,可省略)
      • 乾燥義式香料 少許 (可省略)
    • 醬汁(可選,直接淋番茄醬也行):
      • 罐頭切碎番茄 3-4大匙
      • 清水或高湯 50ml
      • 鹽、糖 少許 (調整味道)
    • 表面: 披薩用起司絲 (莫札瑞拉或混合) 適量
  • 做法:
    1. 處理節瓜: 節瓜洗淨,切掉頭尾。對半縱切。用小湯匙將中間的瓜瓤小心挖出,形成一個「小船」的樣子。挖出來的瓜瓤別丟!切碎待會拌入肉餡。挖的時候底部留約0.5公分厚度,別挖穿底了(我有次太興奮挖穿了,肉汁流光光,哭)。
    2. 準備肉餡: 將絞肉餡的所有材料(包括切碎的節瓜瓤)放入大碗中,用手或筷子順著同一個方向攪拌,直到肉餡產生黏性(感覺有點阻力)。這步很重要,肉餡才會結實不散開。靜置10分鐘讓味道融合。
    3. 填餡: 將肉餡均勻地填入步驟1挖空的節瓜小船中,用湯匙背面稍微壓緊實,表面抹平。肉餡可以填得稍微凸起一點,因為加熱會收縮。
    4. 預熱烤箱 / 準備醬汁: 烤箱預熱190°C(或375°F)。如果要自製簡單番茄醬汁:取一小鍋,將醬汁材料混合,小火煮滾後稍微收稠一點點(不用太濃),試試味道調整鹹甜。
    5. 組合烘烤:
      • 將填好餡的節瓜小船放入可進烤箱的烤盤或烤皿中。
      • (淋醬汁版) 將煮好的番茄醬汁淋在節瓜船周圍(不要直接淋在肉餡上,避免肉餡濕爛)。
      • (省事版) 也可以直接在節瓜船周圍倒一點點水(約50ml),防止烤乾。
      • 在肉餡表面均勻撒上披薩起司絲。
    6. 烘烤: 放入預熱好的烤箱中層,烤約25-30分鐘。看到肉餡熟透(用筷子戳中心沒有血水流出),表面起司融化呈現金黃色即可出爐。時間視節瓜粗細和烤箱火力調整。

我的碎念: 看起來步驟多,其實最花時間就是挖瓜和拌肉餡。絞肉選帶點肥的(例如豬梅花絞肉)比較不柴。挖瓜瓤要有耐心,用薄一點的茶匙或小水果勺最好挖。烤的時候滿屋飄香,起司拉絲的模樣超誘人!這道節瓜料理端上桌,絕對有面子。

清爽開胃:節瓜雞蛋沙拉(冷盤)

夏天沒胃口?這道超解膩!帶便當也很適合,不會出水變爛

  • 食材(2-3人份):
    • 黃色節瓜 1/2條 (約120g) - 黃色視覺效果較好,口感也細緻
    • 雞蛋 2顆
    • 原味優格 (無糖) 2大匙 (代替美乃滋,更清爽低卡)
    • 黃芥末醬 (Dijon Mustard) 1小匙 (靈魂!增加層次風味)
    • 鹽 1/4小匙 (或適量)
    • 黑胡椒 少許
    • 檸檬汁 1/2小匙 (提味,可選)
    • 蝦夷蔥 (或細香蔥) 1小把,切碎 (增加顏色和香氣)
  • 做法:
    1. 準備節瓜: 黃節瓜洗淨擦乾。用刨絲刀(選用粗孔)將節瓜刨成粗絲。沒有刨絲刀?那就耐心切成火柴棒粗細的條狀。刨/切好後,放在濾網或廚房紙巾上,撒上一小撮鹽(份量外),輕輕抓醃一下,靜置10-15分鐘。這步很重要!目的是讓節瓜出水,之後沙拉才不會水水的。
    2. 煮雞蛋 & 調醬汁: 雞蛋放入冷水中,水滾後煮8-10分鐘,煮成全熟水煮蛋。撈起泡冷水冷卻,去殼切小丁。同時,在小碗中混合優格、黃芥末醬、鹽、黑胡椒和檸檬汁(如果用),攪拌均勻成沙拉醬。
    3. 處理節瓜絲: 經過醃漬的節瓜絲會出水。用手或乾淨的紗布,將節瓜絲的水分用力擠乾!這點超關鍵,決定沙拉口感是否清爽。
    4. 組合: 將擠乾水分的節瓜絲、切丁的水煮蛋、還有調好的優格芥末醬,全部放入大碗中。輕輕拌勻,避免把蛋弄太碎。
    5. 盛盤 & 裝飾: 拌好後,撒上切碎的新鮮蝦夷蔥或細香蔥點綴即可。馬上吃,或是冷藏半小時再吃更冰涼入味。

我的碎念: 擠乾節瓜絲的水分是這道沙拉成功的最大關鍵!別偷懶。優格加黃芥末醬的組合,味道意外地和諧,比單純用美乃滋清爽太多了,熱量也低。帶便當的話,醬汁和擠乾的節瓜絲、蛋丁分開裝,要吃再拌,保持口感。這道真的是夏日救星級的節瓜料理,試過就回不去了。

節瓜料理的無限可能!我的創意清單

節瓜的玩法真的多到爆!上面三道是基本款,下面這些也是我家餐桌常客:

  • 切絲/切丁快炒: 跟肉絲、蝦仁、菇類、甜椒一起炒,加點蒜末醬油,就是一道快速家常菜。節瓜絲炒蛋也超讚!
  • 煮湯: 切片或切塊,丟進番茄蔬菜湯、味噌湯、甚至是簡單的雞湯裡,增加清爽口感和蔬菜量。記得不要太早放,煮到微透就好,保持口感。
  • 烤蔬菜盤: 節瓜切滾刀塊或粗條,和紅蘿蔔、彩椒、洋蔥、蘑菇等一起,淋橄欖油,撒點鹽、黑胡椒、香料(如迷迭香、百里香),進烤箱200°C烤20-25分鐘,簡單又美味,一盤搞定多種蔬菜攝取。
  • 刨絲做煎餅/烘蛋(Frittata): 把刨絲擠乾水分的節瓜(處理方法同沙拉),加入麵粉、蛋液、一點起司,煎成節瓜煎餅。或是加入打散的蛋液中,做成烘蛋,營養滿分。我有次刨太多節瓜絲,靈機一動混進鬆餅粉糊裡煎,沒想到女兒超愛,說吃起來更濕潤!
  • 生吃沙拉: 新鮮細嫩的黃節瓜,用削皮刀削成長長的薄片,直接拌沙拉,淋點油醋醬,口感清脆,完全吃得到節瓜的鮮甜原味。
  • 做濃湯: 節瓜切塊和馬鈴薯、洋蔥一起炒軟,加高湯煮透,用調理機打成泥,最後加點鮮奶油或牛奶,就是清爽的節瓜濃湯。撒點煎香的培根碎或麵包丁更讚。
  • 『偽』義大利麵: 用蔬果削絲器(Spiralizer)把節瓜削成長長的麵條狀(Zoodles),淋上喜歡的義大利麵醬(紅醬、青醬、蒜香橄欖油都很搭),就是一道超低醣、高纖的「節瓜麵」!記得醬汁不要太濕,節瓜麵本身會出水。稍微加熱拌炒一下就好,別煮過頭變軟爛(我有慘痛教訓...)。
節瓜料理熱量比一比 (以100公克可食部分計算)
食材 熱量 (大卡) 碳水化合物 (克) 膳食纖維 (克) 備註
節瓜 約 17 約 3.1 約 1.0 低卡、低醣、高水分
白飯 (熟) 約 183 約 41.0 約 0.6 高碳水,熱量來源
馬鈴薯 (蒸) 約 77 約 17.0 約 1.8 澱粉質蔬菜,熱量較一般蔬菜高
花椰菜 約 25 約 5.0 約 2.5 十字花科,營養豐富
櫛瓜 (Zucchini) 約 17 約 3.1 約 1.0 就是節瓜!不同譯名而已
小黃瓜 約 15 約 3.6 約 0.5 水分極高,口感更脆

Q&A 節瓜料理疑難雜症快速解

最後,整理幾個我自己或朋友常問的關於節瓜料理的問題:

Q1: 節瓜裡面籽很多,感覺有點老,還能吃嗎?

  • A: 當然可以吃!只是口感會差一點,沒那麼嫩。老一點的節瓜,中間的籽會比較大顆、比較硬。處理方式:
    • 挖掉籽: 像做鑲肉那樣,把中間籽較多的瓜瓤挖掉,只用外層肉厚的部分,切塊或切條來炒、煮湯、燉菜都很OK。
    • 煮到軟爛: 煮濃湯、燉煮時間長的咖哩或羅宋湯時,籽會煮軟化掉(特別是用調理機打過後),口感影響較小,營養也能吃到。
    • 烤: 切塊烤,烤軟後籽的存在感也會降低。
    總之,別浪費!只是優先選嫩節瓜做涼拌、生吃或快炒類的料理。

Q2: 節瓜煮(炒)了之後出水很多,整盤菜水水的,怎麼辦?

  • A: 這是節瓜的特性,水分含量高!幾個解決方法:
    • 事前處理(冷盤沙拉必做): 如果是做冷盤沙拉(像我的雞蛋沙拉),一定要先用鹽抓醃節瓜絲,用力擠乾水分!這是避免水水的關鍵。
    • 縮短加熱時間(快炒): 快炒時,火要大,時間要短。切薄一點(片或絲),快速翻炒到斷生即可起鍋,不要小火慢煮。最後再放鹽調味(因為鹽會讓蔬菜更快出水)。
    • 利用水分(燉煮、湯品): 做燉菜、湯品時,節瓜出水反而是優點,可以讓湯汁更自然鮮甜,不用額外加太多水。
    • 勾薄芡(燴炒類): 如果是類似燴炒的做法,可以在起鍋前淋一點點太白粉水勾薄芡,讓湯汁濃稠地巴附在食材上,視覺上就不會水水的。
    記住,「擠乾」(冷盤)和「快炒」(熱菜)是對付水水的兩大法寶!

Q3: 節瓜跟小黃瓜吃起來好像,它們有什麼不同?

  • A: 確實有人會搞混!它們是不同科的植物:
    • 節瓜 (Zucchini/夏南瓜): 是「南瓜屬」的,跟南瓜、瓠瓜是親戚。體型通常較粗壯(雖然也有細長的),表皮顏色深綠、淺綠或鮮黃。口感比較「肉感」、溫和帶點清甜,適合加熱烹調(當然嫩的生吃也行)。裡面有軟軟的籽囊。
    • 小黃瓜 (Cucumber): 是「黃瓜屬」的。通常比較細長,表皮深綠帶小刺(現在很多改良種刺少或無刺)。口感非常「清脆」,味道更清新(甚至帶點微澀感),特別適合生吃、涼拌。裡面的籽通常小而軟,有時會被強調是「無籽小黃瓜」。
    簡單區分法: 生吃口感極脆、味道更「青」、通常比較細長有刺感(即使處理過)的是小黃瓜。口感較溫和紮實、肉厚、顏色鮮豔(綠或黃)、適合煮的是節瓜。下次買菜時可以仔細摸摸看、聞聞看,差異就明顯了!它們在做節瓜料理時的角色也不太一樣哦。

好啦,洋洋灑灑寫了這麼多,都是我真心熱愛的節瓜料理心得。其實做菜沒有絕對,多試幾次,找到自己和家人最喜歡的口味和口感最重要。下次在市場看到翠綠或鮮黃的節瓜,別猶豫,帶幾條回家玩玩看吧!它絕對能為你的餐桌帶來清爽驚喜。唔...肚子餓了,來去煎盤節瓜片當點心好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