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去年深秋,我這個跑了臺灣十幾年山線海線的老旅人,一時興起鑽進了嘉義梅山蜿蜒的山路裡。本來只是漫無目的地開車,享受山嵐繚繞的愜意,一個不小心錯過了往太平雲梯的岔路,卻意外瞥見路邊一塊素雅的石碑——「梅嶺美術館」。好奇心驅使下轉了個彎,嘿,沒想到誤打誤撞,撞進了一處靜謐得讓人屏息、藝術氣息渾然天成的山中美術館。老實說,第一眼看到梅嶺美術館,完全顛覆了我對深山裡文化設施的想像,那份優雅與寧靜,至今難忘。
目錄
梅嶺美術館 – 不只是看展的地方
這座梅嶺美術館,低調地依偎在梅山鄉的懷抱裡,由在地藝術家王顯正老師一手創立。它可不只是冷冰冰的建築物,更像是一座用藝術與自然對話的橋樑。從踏入園區那一刻起,你就會明白:這裡的價值,遠超過牆上掛著的那些畫作或雕塑。整個空間巧妙地融合了地景藝術的概念,順著緩坡錯落佈置的戶外展區,讓藝術品就這麼自然地長在山林間、草地旁,像是天生就該在那裡一樣。
建築本身也很有味道,不見得是那種氣勢恢宏的現代造型(那種看多了反而膩),而是帶著點樸實的質感,用了大量木材和通透的玻璃,線條簡練流暢。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大片大片的落地窗!坐在裡面的長椅上休息時,抬眼望去,窗框彷彿成了一幅巨大的動態山水畫,外頭層疊的茶園、遠處朦朧的山巒,隨著光影變幻流動不息。光看這景緻,就覺得值回票價了(雖然後面會提到門票真的很佛心)。梅嶺美術館真正厲害的,是把「看藝術」和「感受自然」這兩件事,融合得天衣無縫。在這裡深呼吸,空氣裡有樹的味道、草的味道,還隱約飄著桂花香和茶香,整個人都沉澱了下來。
對了,這裡的服務人員態度也特別好,不像有些大博物館裡的工作人員有種距離感。上次去遇到一位導覽志工阿姨,熱情地跟我分享王老師創館的故事,還有在地藝術家如何透過梅嶺美術館這個平臺被看見,那份對家鄉藝術的熱愛,聽著聽著都讓人感動起來。館內還有一個小型的藝術圖書室,收藏了不少臺灣美術史的書籍和地方文獻,對我這種喜歡深度瞭解的人來說,是個意外挖寶的好角落。

門票資訊 – 真心不貴的藝術體驗
講到錢,這大概是全臺灣最「不商業」的美術館之一了。收費方式簡單到不行:
| 票種 | 費用 (新臺幣) | 備註 |
|---|---|---|
| 全票 | 50 | 一般成人適用。這個價格,買杯好點的咖啡都不止了吧? |
| 優待票 | 30 | 適用物件:學生(憑證)、65歲以上長者、20人以上團體。團體建議先預約導覽。 |
| 免費 | 0 | 適用物件: - 設籍嘉義縣之縣民(憑身分證) - 身心障礙者及陪同者一名(憑證) - 6歲以下兒童 - 持志願服務榮譽卡之志工 |
- 付款方式: 現金為主。館內無刷卡機,山上嘛,記得帶點現金在身上比較穩妥。
- 票價感想: 我得說,這50塊錢絕對是我近年在臺灣花過最值得的文化消費之一。比起動輒上百甚至幾百的門票,梅嶺美術館的門票簡直是良心價,完全體現了創辦人推廣藝術而非營利的精神。帶長輩來,30塊就能搞定,長輩們都直呼划算!
開放時間 – 規劃行程請注意
要拜訪這位山中的藝術仙子,可得記好她的作息時間,免得撲空掃興:
- 開館日: 每週 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 以及 國定假日。特別留意:週一到週四可是鐵門深鎖的! 我第一次去就是週四,結果吃了閉門羹,只能在門口望館興嘆,那次教訓深刻啊!
- 開放時段:
- 上午 09:30 – 12:00 (最晚入場 11:30)
- 下午 13:30 – 17:00 (最晚入場 16:30)
- 午休時間: 中午 12:00 到下午 13:30 是館方休息時間,會清場。這段空檔正好可以到附近覓食,吃個梅山有名的當歸鴨麵線或筍子料理。
- 順遊提醒: 因為開放天數有限,強烈建議出發前再次上梅嶺美術館的官方粉絲專頁確認最新開放資訊,粉絲專頁搜尋很方便。尤其國定假日或有特殊活動時,有時會調整,查一下保平安。通常開館當天上午人較少,體驗更清幽;下午人潮稍多,但光線透過大片窗戶灑進來很美。我個人偏愛早上時段,空氣特別清新。

交通方式 – 山路蜿蜒,小心駕駛
說實在的,梅嶺美術館的位置確實有點「秘境」的味道,不是那種大馬路邊隨到隨看的點。不過,也正因為如此,才更顯珍貴。幾種主要到達方式:
- 自行開車/騎車: 這絕對是最主流也最方便的方式。
- 導航設定: 直接設定「梅嶺美術館」或輸入地址「嘉義縣梅山鄉永興路50-1號」通常都很準。
- 主要路線參考:
- 國道3號: 下「梅山交流道」→ 接 162縣道(往梅山方向) → 進入梅山市區圓環,依指標轉 臺3線(往太平方向) → 一路蜿蜒上山,看到「梅山國小」後,注意右前方路口有「梅嶺美術館」指標,右轉進入 永興路 (小路),不久即可抵達。
- 嘉義市區出發: 走 臺3線省道 往竹崎、梅山方向 → 進入梅山市區後同上。
- 停車資訊: 美術館園區入口對面設有免費小型停車場,約可停10-15輛車。假日或人潮多時可能會滿位。重要提醒: 通往美術館的永興路是狹窄的產業道路(僅容一車透過),請務必放慢車速,注意會車。停車場若滿,可往下開一小段,在 較寬的路邊白線區域小心停靠(不擋住住戶出入為原則),再步行約3-5分鐘上來。山路駕駛經驗不豐富的朋友,建議慎選,騎機車相對靈活輕鬆些。
- 真心話: 這裡的山路確實有點挑戰性,特別是會車時需要點膽識和技術。但沿途綠意盎然,風景絕佳,當作兜風之旅也不錯。第一次開有點緊張是正常的。
- 大眾運輸:
- 搭乘客運:
- 嘉義縣公車(嘉義客運)7304、7315路: 從嘉義火車站(後站)或大雅站搭乘,在「梅山」站下車。
- 嘉義縣公車(嘉義客運)107路(太平線): 同樣在嘉義火車站(後站)搭乘,此路線可較靠近美術館,在「梅山國小」站下車。
- 下車後: 從「梅山」站或「梅山國小」站下車後,都還需要步行約15-20分鐘的上坡路段才能抵達美術館。路線指示:
- 找到「梅山國小」(其對面是梅山鄉公所)。
- 面對梅山國小正門,往右手邊(往太平方向)走約50公尺。
- 注意右前方路口(有萊爾富便利商店斜對面),看到「梅嶺美術館」的指示牌,右轉進入永興路。
- 沿著這條小路一直往上坡走,約10-15分鐘即可抵達。
- 個人建議: 搭公車來,要有點腳力,而且得算好公車班次(山區班次較少)。回程等車也要預留時間。對於純粹想專心看展、不愛走路的人,開車還是首選。不過悠閒地走那段上坡小路,反而能慢慢感受山城氣氛,說不定會發現路邊有趣的小角落。
- 搭乘客運:

展覽與收藏 – 在地靈魂的藝術對話
梅嶺美術館的展覽核心,緊緊扣著「嘉義」和「在地」這兩個關鍵字。這裡不是追逐國際大師潮流的殿堂,而是紮紮實實為嘉義藝術家、臺灣藝術生態,以及社群藝術教育提供養分的基地。每次換檔,總能帶來驚喜。
- 常設展: 美術館創辦人王顯正老師的作品,通常是這裡的靈魂常駐。他的畫作,特別是那些描繪阿里山風光、雲海、茶園、鄒族文化的油畫或水彩,色彩溫潤醇厚,筆觸間充滿對家鄉土地濃得化不開的情感。站在畫前,彷彿能聞到山林的氣息、聽到部落的樂聲。這些作品是理解梅嶺美術館精神脈絡的起點。偶爾也會精選其他資深嘉義藝術家的代表作品一同展出,勾勒出在地藝術發展的軌跡。
- 特展: 這是最讓人期待的部份!檔期約2-3個月更換一次,主題非常多元且用心:
- 聚焦嘉義中生代、新生代藝術家: 為在地創作者提供專業展覽舞臺,挖掘潛力新星。我看過幾檔年輕藝術家的聯展,媒材從傳統繪畫、雕塑到複合媒材、數位藝術都有,活力十足。
- 深具人文關懷的主題展: 例如探討茶文化、林業歷史、山區聚落變遷、生態保育等議題的展覽,結合藝術創作與文史資料,引人思索。記得有次一個關於八八風災後山區重建與社群韌性的展覽,作品與紀錄片交織,看得人既感動又心疼。
- 工藝與設計的跨界對話: 將嘉義在地的竹編、交趾陶、檜木工藝等傳統技藝,與當代設計思維結合,展現新舊交融的魅力。特別喜歡看老師傅的手藝和新銳設計師的創意在這裡碰撞。
- 社群參與型藝術計畫: 美術館常與學校或社群合作,將展覽延伸到館外,或是展出社群居民共同創作的作品(例如以回收物製作的裝置藝術),非常接地氣。
- 展覽空間: 主要分幾個區塊:
- 主展廳: 挑高寬敞,採光良好(尤其下午的自然光線超美),適合展出大型繪畫、攝影或裝置作品。動線規畫舒適。
- 主題展示室: 空間較小但溫馨,適合較精緻、需要細細品味的小型作品或主題策展。
- 戶外展區(重中之重!): 這絕對是梅嶺美術館最迷人之處!沿著館旁綠意盎然的小徑和草坪,巧妙地擺放著雕塑或裝置藝術。可能是姿態優雅的銅雕女子靜坐樹下,或是利用漂流木、石材創作的抽象結構融入地景。陽光穿過樹葉灑在作品上,光影流轉間,藝術與自然渾然天成。記得有次看到一件以廢棄農具重組的雕塑立在茶園邊,與背景的山巒疊嶂遙相呼應,那份意境在封閉的展廳裡絕對無法體會。在這裡散步看展,是種身體與心靈同時被療癒的享受。
- 收藏特色:
- 館藏以嘉義縣藝術家(含出生或設籍嘉義、長居嘉義創作)的作品為大宗,建立了一個系統性的在地藝術資料庫。
- 媒材豐富,涵蓋油畫、水彩、水墨、膠彩、書法、雕塑(木雕、石雕、金屬等)、陶藝、攝影、複合媒材等。
- 許多作品深刻反映嘉義的自然景觀(阿里山、雲海、茶園、森林)、人文歷史(鐵道、林業、糖業)、原住民(鄒族)文化及常民生活。
- 觀展體驗: 整體氛圍非常親切、沒有壓力。沒有擁擠的人潮(這點大勝都市美術館!),可以真正靜下心來好好欣賞每一件作品。志工導覽員(如果當天有排班)解說親切專業,不會過度打擾。自己隨意走走看看也很自在。館內的咖啡座面對著大片落地窗,看展累了坐下來喝杯飲料,望著窗外山景發呆,是都市裡找不到的奢侈享受。我覺得梅嶺美術館特別適合想遠離塵囂、尋求一點藝術靈感與心靈平靜的人。

附近景點 – 串連山線風光
來梅嶺美術館,當然不會只看一個點就走人。周邊豐富的景點,絕對值得你安排個一日遊甚至兩天一夜,好好感受嘉義山線的魅力:
雲潭瀑布
- 介紹: 這可是瑞裡風景區的招牌景點!號稱有三層瀑布,其中第三層最為壯觀,水瀑從巨石縫隙中傾瀉而下,注入深潭,激起沁涼水霧。步道沿途綠蔭遮天,溪水潺潺,生態豐富(蝴蝶、鳥類很多),走起來相當舒適涼爽。站在觀瀑平臺感受那份磅礡水氣,瞬間透心涼!
- 地址: 嘉義縣梅山鄉瑞裡村
- 交通: 從梅嶺美術館開車過去約需 25-30分鐘。路線:回到 162甲線(梅山太平公路),往瑞裡、奮起湖方向行駛即可抵達。入口處有明顯指標及停車場。
- 營業時間: 全年開放(但大雨或颱風過後可能有安全疑慮,出發前最好查詢)。步道維護良好,老少咸宜,來回約需 1小時。
青年嶺步道
- 介紹: 這條步道我個人非常推薦給喜歡一點點挑戰又愛拍照的朋友!全長約2.5公里,特色是那兩段幾乎垂直於懸崖峭壁的「燕子崖」和「千年蝙蝠洞」。燕子崖是壯觀的峭壁,巖壁上佈滿整齊的橫向紋理,雨季時會有水簾流下;千年蝙蝠洞則是巨大的天然巖洞,洞頂可見昔日蝙蝠棲息的痕跡(現在蝙蝠很少了)。走在狹窄的步道上,一邊是垂直巖壁,一邊是深谷溪流,景觀非常震撼。步道沿線竹林、杉林夾道,空氣好得沒話說。
- 地址: 嘉義縣梅山鄉瑞裡村(起點通常在圓潭自然生態園區或野薑花溪步道附近)
- 交通: 從梅嶺美術館開車往瑞裡方向,約 20-25分鐘 可達步道入口(通常設在圓潭遊客中心附近或野薑花溪步道入口旁),有停車場。步道為環狀或需折返,請看清入口指標。
- 營業時間: 全年開放。步道部分路段階梯陡峭濕滑(特別是雨後),需穿著防滑好走的鞋子,並留意自身體能狀況。完整走完約需 2-2.5小時。
太平雲梯
- 介紹: 這應該是近年嘉義山線最火紅的景點了吧!全長281公尺、海拔約1000公尺的景觀吊橋,橫跨在太平山與龜山之間。走在橋上,視野超級開闊,腳下是翠綠的山谷茶園,遠眺是層層疊疊的山巒和壯闊的雲嘉南平原,天氣好時甚至能看到臺灣海峽!橋面偶有晃動感,增添一點點刺激。但說實話,人多的時候,橋上擠滿遊客,那份高空漫步的悠閒感會打折不少。
- 地址: 嘉義縣梅山鄉太平村下坑仔5號(太平雲梯遊客中心)
- 交通: 從梅嶺美術館開車過去非常近,約 5-10分鐘!沿著162甲線往上開就會看到巨大指標和停車場(停車位假日經常一位難求!)。
- 營業時間: 平日 09:00 - 16:30,假日 09:00 - 17:30(最後售票/入場時間請注意現場公告)。重要:需提前線上預約購票! 現場通常買不到。門票包含接駁車(從停車場往返遊客中心)。建議一大早或傍晚快關門前人較少,體驗較佳。逛完雲梯,別忘了順遊太平老街。
太平老街
- 介紹: 就在太平雲梯下方,是一條充滿懷舊山城風味的老街。街道不長,兩旁多是傳統紅磚木造屋舍改建的店家。販售的東西很多元:
- 特色小吃: 茶葉蛋、現烤麻糬(超香!)、草仔粿、炸杏鮑菇、山產料理(筍子、山蘇)。
- 在地農產: 高山茶(阿里山茶、瑞裡茶)、咖啡豆、苦茶油、愛玉子、梅子製品(話梅、梅精)。
- 特色店家: 文創小店、茶藝館、手工豆腐店等。
- 地址: 嘉義縣梅山鄉太平村(太平雲梯下方)
- 交通: 從梅嶺美術館開車約 5-10分鐘。通常參觀完雲梯後步行下來即可輕鬆抵達。有小型停車場,但假日擁擠。
- 營業時間: 各店家營業時間不一,大約從早上 09:30 至 傍晚 17:30左右,有些餐廳可能開晚一點。假日較熱鬧,平日部分店家可能休息。坦白說,老街商業化程度不低,賣的東西有些重複性高(到處都是茶葉蛋和麻糬),但有幾家老字號的茶行和在地特色小店還是值得逛逛。找間茶館坐下來品一杯阿里山高山茶,配點茶點,很愜意。上次吃到一家現烤小米麻糬,溫熱軟Q不甜膩,印象很好。

附近美食 – 山產野味,滿足味蕾
爬山看藝術消耗體力,當然要用美食補充能量!梅山、太平一帶的餐飲選擇,充滿山區特色,主打新鮮食材與在地風味:
- 午餐首選:
- 梅山市區在地小吃: 在前往美術館或下山時,別錯過梅山市區圓環周邊的銅板美食!
- 當歸鴨肉麵線: 湯頭清澈帶著當歸溫潤藥香,鴨肉軟嫩不柴,冷天吃一碗超暖身。推薦圓環旁的幾家老店,用餐時間總是人聲鼎沸。(例:阿豐師、老鄰長等)
- 筍子料理: 梅山盛產竹筍(桂竹筍、麻竹筍),無論是炒筍絲、筍片湯、涼拌竹筍沙拉,都超級鮮甜爽脆!幾乎每家餐廳、麵店都有供應,是必點的山珍。
- 米糕、肉羹: 簡單卻充滿古早味的選擇,也是當地人的日常。
- 美術館附近山產餐廳: 在梅嶺美術館通往太平雲梯的162甲線沿路,有幾家視野不錯的山產餐廳:
- 這些餐廳通常主打山產野菜(山蘇、龍鬚菜、過貓、野菜煎蛋)、放山雞(白斬雞或三杯雞)、溪魚溪蝦(酥炸溪哥、溪蝦)、薑黃雞湯或筍子湯等。食材新鮮,口味家常,適合多人合菜。坐在戶外用餐區,邊吃邊欣賞山景,是一大享受。上次點了一盤炒山蘇,鮮嫩得不像話,還有酥炸溪蝦,酥香下飯,配著遼闊山景,簡單卻滿足。不過價格因地點關係,會比山下市區稍高一些,但還在合理範圍。
- 梅山市區在地小吃: 在前往美術館或下山時,別錯過梅山市區圓環周邊的銅板美食!
- 點心/飲品:
- 梅山包子: 這幾乎是來梅山必買的名產!最有名的當屬 「梅山老店包子饅頭」(在梅山市區)。招牌是筍包(內餡是脆筍丁與肉末,鹹香夠味)和肉包(肉餡紮實多汁)。包子麵皮帶點自然的甜味與嚼勁,剛出爐時香氣撲鼻。記得早點去買,有時下午就賣光了。買幾個帶在車上當點心或隔天早餐都很棒。
- 仙草蜜/愛玉冰: 山區氣候變化大,夏天來碗清涼退火的仙草蜜或滑嫩的手洗愛玉(淋上檸檬汁和糖水),沁人心脾。太平老街或路邊小攤都有賣。
- 咖啡: 阿里山咖啡名氣響亮,太平老街或162甲線沿路有幾家景觀咖啡廳(例如「空氣圖書館」是近年網美熱點,但人真的很多),或是當地小農自營的店家,可以喝到在地種植烘焙的阿里山咖啡。找間喜歡的坐下來,配上山景,悠閒一下午。美術館內的咖啡座當然也是不錯的選擇,喝杯飲料看看書發發呆很適合。
- 晚餐選擇: 如果安排兩天一夜,住在太平或瑞裡的民宿,晚餐可以在民宿預訂風味餐(通常需事先預約),或到太平老街上的餐廳(如「隆榮商店」轉型的餐廳)品嚐更精緻的山產料理。

Q&A
Q:梅嶺美術館交通方便嗎?適合帶長輩或小孩去嗎? A:交通上,開車/騎車最方便,但通往美術館的小路狹窄需小心會車。搭乘大眾運輸(公車)則需在梅山站或梅山國小站下車後,再走15-20分鐘上坡路(略吃力)。館內環境清幽、步道平緩(戶外展區稍有高低起伏但尚可),有座椅可休息,適合喜歡靜態活動的長輩。對小孩來說,空間寬敞能跑動(但請提醒勿喧嘩奔跑),戶外展區像在公園散步看雕塑,接受度也不錯。整體而言算友善,但自行開車會大幅提升便利性。
Q:梅嶺美術館看展覽需要花多少時間? A:這真的看個人!如果只是快速瀏覽一圈,抓個1 小時差不多。但如果你想細細欣賞每件作品、讀解說牌、在戶外展區悠閒散步、坐下來喝杯咖啡看山景放空,那花上2 到 3 個小時也很正常,甚至更久。我覺得這裡的氛圍很適合慢下來,別趕時間。
Q:在梅嶺美術館附近有什麼推薦的住宿點嗎? A:美術館本身沒有住宿。附近最集中的住宿區在太平村(距離開車約5-10分鐘),有許多特色民宿
(如「龍眼林茶居」、「一抹紅趣」),部分擁有絕佳山景。另外,瑞裡風景區(開車約20-30分鐘)民宿選擇更多元(如「瑞裡印象民宿」),適合安排兩天一夜深度遊玩周邊景點(雲潭瀑布、青年嶺步道等)。建議提早預訂,尤其假日或櫻花季、螢火蟲季時非常熱門。
